2025 年律师行业党建新起点:市区两级党组织联席会顺利召开
数据信托机制:允许个人将数据权利委托给专业机构管理,解决了个人与企业间数据权利不对等的问题。企业需重新评估现有数据获取和处理流程,建立与数据信托机构的合作机制。
跨境数据"分级分类"管理:根据数据敏感度和行业特性实施差异化监管。金融机构、医疗健康等关键领域将面临更严格的出境审查,相关企业应提前做好数据本地化部署。
算法问责制强化:要求企业在使用自动化决策时保留人工干预通道,这对金融信贷、就业招聘等领域的AI应用提出了新的合规要求。
实务建议:企业应尽快开展数据资产梳理,建立数据分类分级目录,并考虑引入专业的数据合规官职位。
重要补充: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法典合同编的司法解释(三)将于2025年5月10日起施行,对电子合同、格式条款等热点问题作出明确界定。
关键内容:
电子合同成立时点:明确以"数据电文进入相对人指定系统且能够识别提取"为到达标准,解决了实践中关于"已读不回"是否构成承诺的争议。
格式条款"异常性"判断:列举了三种推定异常的情形,包括"排除相对方主要权利但不以显著方式提示"等,保险、电信等行业需特别注意。
违约金的动态调整:引入"行业平均利润率"作为基准参考,避免一刀切的调整方式。
案例启示:某电商平台因将仲裁条款置于用户协议附录且未做显著标识,在司法解释施行后的首例诉讼中被判条款无效,承担全部诉讼成本。
变革要点:人社部《劳动争议调解仲裁若干规定》修订版将于2025年5月实施,突出"调解优先"原则并完善电子证据规则。
重点关注:
强制调解期:规定劳动争议在仲裁前必须经过15日的调解期,但涉及拖欠工资等情形除外。
电子考勤证据:明确未经区块链等技术固化的电子考勤记录需有其他证据佐证,企业HR系统需相应升级。
新型用工关系:将平台灵活就业人员纳入调解体系,但不改变其非劳动关系属性。
企业应对:建议用人单位完善内部投诉机制,建立多层次的纠纷化解渠道,同时注意电子证据的存证方式。
重磅新规:《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管理办法》升级版将于2025年5月施行,体现"风险为本"的监管思路。
核心要求:
受益所有人识别:要求金融机构穿透核查至最终自然人,且更新频率不得低于每年一次。
资金用途监控:对经营性贷款建立"支付后追踪"机制,防止违规流入房市、股市。
认证数字身份:允许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采用政府平台提供的数字身份核验服务。
合规提示:各银行需在2025年底前完成系统改造,小微企业主应做好经营贷资金使用台账的规范管理。
立法突破:《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》配套规定明确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具体实施细则。
关键条款:
电动汽车电池回收:要求生产商建立回收网络,2025年回收率不低于85%。
包装物减量:对电商、快递行业实施差异化包装收费标准,过度包装面临最高10万元罚款。
碳足迹报告:重点排放单位需在产品说明中标注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。
行业影响:制造业企业应尽快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,零售企业需重新评估包装供应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