悲剧背后的法与理:深夜入室冲突中的正当防卫之争
一场因宠物狗意外死亡引发的邻里纠纷,在短短数小时内迅速发酵,最终以一人死亡、多人受伤的惨剧收场。这起发生在春节期间的事件,不仅毁掉了两个家庭,更将“正当防卫”这一古老而复杂的法律议题,再次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。从法律层面审视本案,被告人申某良的行为能否构成正当防卫,是厘清罪与非罪的关键。
一、 法律框架:何为正当防卫?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二十条的规定,正当防卫的构成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核心要件:
防卫前提:必须存在不法侵害。 这是启动防卫权的根本。这种侵害必须是现实的、紧迫的,并且通常具有暴力性或破坏性。
防卫意图:必须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。 即为了保护国家、公共利益、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、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侵害。
防卫对象:必须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。
防卫限度: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。 这是实践中最大的争议点,即“防卫过当”的认定。
只有当行为同时符合以上四点,才能被认定为正当防卫,不负刑事责任。即便超过必要限度,也应减轻或免除处罚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了“特殊防卫”(或称“无限防卫权”):“对正在进行行凶、杀人、抢劫、强奸、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,采取防卫行为,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,不属于防卫过当,不负刑事责任。”
二、 事实层面:冲突性质的逐步升级
结合案情,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侵害逐步升级的链条:
从民事纠纷到暴力挑衅: 本案起源于民事侵权(狗咬人、人摔狗)。在协商未果后,矛盾性质发生了根本性转变。赵某某等人深夜时分,多人结伙,前往申某良家。
从暴力挑衅到非法侵入: 根据起诉书和申女士陈述,对方首先实施了“砸门、打碎玻璃”的行为,继而踹开大门,闯入院内。这一行为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口角,而是对公民住宅安宁权和财产权的公然侵犯与破坏。我国法律对“住宅”赋予极高保护位阶,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本身就是犯罪行为。
从非法侵入到现实围殴: 闯入者并非止步于院内,而是进一步与申某良及其家人发生“扭打”。申女士描述的“父亲遭到围殴”,以及申某良案发后“右侧鼻骨骨折,全身多处软组织损伤”的诊断记录,为“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”提供了有力的客观证据。此时,侵害已经直接指向申某良及其家人的人身安全,且具有现实的、紧迫的危险性。
三、 争议焦点:申某良的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?
基于以上事实,我们可以对申某良的行为进行法律分析:
是否存在“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”?
结论:明确存在。 对方多人深夜非法侵入住宅,并已开始实施暴力围殴。此时的侵害不是“即将发生”,而是“正在发生”;侵害的性质已从财产侵害升级为严重的人身安全侵害。申某良作为60岁的老人,在面对多名闯入者的围攻时,其人身安全无疑处于高度危险之中。
防卫行为是否具有必要性?
结论:具有现实必要性。 在退至窗台、“退无可退”的情况下,申某良已被逼入绝境。普通的斥责、警告或徒手反抗,在力量悬殊的围殴面前,很可能无法有效制止侵害。此时,他顺手拿起身边的刀具进行挥刺,其行为的目的是为了“逼退”对方,终结自己所处的危险境地,具有防卫的紧迫性和必要性。
是否“明显超过必要限度”?——本案的核心争议
这是控辩双方最大的分歧点,也是司法裁判的难点。
支持构成正当防卫(或特殊防卫)的观点认为: 在多人非法侵入住宅并实施暴力围殴的场景下,侵害的强度极高,已经完全可能符合“行凶”等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特征。根据“特殊防卫”条款,防卫人享有更大的防卫强度空间。在此情境下,要求一个被围殴的老人冷静、精确地控制防卫手段和强度,是强人所难。其“胡乱挥刺”的行为模式,恰恰反映了在恐慌和紧迫状态下的本能反应,不应事后以“上帝视角”进行苛责。
可能被认为构成防卫过当的观点认为: 尽管侵害存在,但防卫行为造成了“一死三伤”的严重后果,特别是法医鉴定“多次捅刺”并导致动脉离断,可能会被司法机关认为防卫强度与侵害强度在瞬间对比上存在失衡,即超出了有效制止侵害所必需的限度。
四、 评论与反思:司法应守护“以正对不正”的底气
这起悲剧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。
首先,它再次凸显了“法不能向不法让步”的原则。本案中,从狗咬人到拒绝协商,再到深夜上门打砸,郭某某一方的一系列行为,清晰地展示了一条“民事侵权”升级为“刑事犯罪”的路径。司法判决应当旗帜鲜明地保护在遭受不法侵害时敢于反抗的公民,而不是用严苛的“限度”标准束缚防卫人的手脚,变相鼓励“谁能闹谁有理”、“谁受伤谁有理”。
其次,应充分考虑防卫人所处的具体情境。法律不应强求一个在深夜被多人闯入家中、遭受围殴的普通公民,还能保持绝对的理性去计算每一刀的力度和后果。司法实践正在逐步扭转过去“唯结果论”的倾向,更加注重对防卫情境的整体判断。本案中,“非法侵入住宅”+“多人围殴” 这两个情节的叠加,极大地强化了申某良防卫行为的正当性。
最后,此案是一场本可避免的悲剧。它警示我们,邻里纠纷应寻求理性、合法的解决途径。当一方关闭协商大门,选择以暴力宣泄情绪时,就已经为更大的悲剧埋下了祸根。对于司法机关而言,对此案的最终认定,不仅关乎个案当事人的命运,更将向社会传递出明确的信号:法律将坚决保护公民在自家住宅内抵御不法侵害的权利,守护每一个守法公民免于恐惧的自由。我们期待法律能在本案中做出经得起事实、法律和人心检验的公正裁决。


客服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