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“量降”到“质升”:荣丰律师团队如何以专业学习重塑执行案件代理新思维
近年来,最高人民法院持续推进执行工作从“追求结案数量”向“提升执行质量”转变,这一转型不仅关乎司法公信力,也对律师代理执行案件提出了更高要求。北京市荣丰律师事务所紧跟司法政策动向,组织执行专业团队开展多轮专题学习与案例研讨,深入理解“质升”导向下的执行新逻辑、新方法,并将其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办案策略。
一、理念转变:从“被动跟案”到“主动赋能”
在过去以“量降”为导向的执行模式下,律师往往陷入重复查控、程序空转的困境。屈新峰律师指出:“以往我们更多是‘跟着法院走’,现在则要‘带着方案走’。执行质升不仅是法院的责任,更是律师专业价值的体现。”
荣丰律所执行团队通过系统学习最高法关于善意文明执行、区分“失信”与“失能”等政策文件,逐步形成“精准识别、分类施策”的代理思路。张涛律师表示:“我们不再简单建议当事人一律申请纳入失信名单,而是先评估被执行人是否属于‘失能’情形,避免因过度惩戒丧失还款可能。”
二、策略升级:财产调查从“表层”到“穿透”
在执行财产调查环节,团队注重运用多渠道、穿透式检索方法。李蓓蓓律师分享了一起典型案例:“我们代理的一起技术秘密侵权执行案,通过分析被执行人关联企业的股权架构与知识产权流转路径,发现其将核心收益转移至体外公司,最终通过提级执行程序实现债权回收。”
包江律师补充道:“除了传统房产、存款,我们现在更关注应收账款、虚拟资产、数字权益等新型财产形态,这也要求律师不断学习金融、科技等跨领域知识。”
三、机制协同:律师与法院共建“执行共同体”
最高法激活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七条,推广提级执行、指定执行等机制,为律师参与执行提供了新路径。荣丰团队积极参与跨区域协同执行案件,屈新峰律师谈到:“我们近期协助法院在江苏、四川两地完成一起化工企业纠纷的‘一揽子’执行方案,通过指定执行打破地方保护,六个月实现债权清偿90%以上。”
张涛律师指出:“律师不仅是代理人,更是信息桥梁与方案建议者。我们通过提交详尽的财产线索报告与执行可行性分析,帮助法官快速定位执行难点,提升办案精度。”
四、科技赋能:执行工具从“人力驱动”到“数据智能”
面对执行信息化浪潮,荣丰律师团队主动引入大数据检索工具、财产线索分析系统,提升调查效率。李蓓蓓律师表示:“我们现已建立‘被执行人资产画像’工作方法,整合公开数据与行业信息,为每个案件定制财产线索图谱。”
包江律师认为:“科技不是替代律师,而是放大专业能力。例如我们通过执行案件管理系统实时跟踪财产查控进度,及时调整策略,避免程序空转。”
五、学习感悟:执行代理正在回归“法律服务的本质”
通过持续学习与实践,荣丰律师团队深刻认识到,执行工作从“量降”到“质升”的转变,实质是司法活动回归以人为本、效果导向的体现。屈新峰律师总结道:“执行不再是程序的终结,而是当事人权益实现的开始。律师要做的,是把裁判文书上的文字,变成客户口袋里的资产。”
未来,荣丰律师事务所将继续深化执行专业能力建设,通过“法律+科技+沟通”三轴驱动,为客户提供更有温度、更有结果保障的执行代理服务。